吡蚜酮
产品名称 | 吡蚜酮 | |
类别 | 杀虫剂 | |
化学名称 | 4,5-二氢-6-甲基-4-(3-吡啶亚甲基氨基)-1,2,4-3(2H)-酮 | |
分子式 | C10H11N5O | |
结构式 |
![]() |
|
CAS NO. | 123312-89-0 | |
分子量 | 217.23 | |
质量指标 | 项目 | 指标 |
吡蚜酮质量分数,%(m/m)≥ | 95.0 | |
水分,%(m/m)≤ | 0.5 | |
酸度,%(以H2SO4计)≤ | 0.5 | |
丙酮不溶物,%(m/m)≤ | 0.5 | |
作用机理 |
吡蚜酮属于吡啶类或三嗪酮类杀虫剂,是全新的非杀生性杀虫剂,最早由瑞士汽巴嘉基公司于1988年开发,该产品对多种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。利用电穿透图(EPG)技术进行研究表明,无论是点滴、饲喂或注射试验,只要蚜虫或飞虱一接触到吡蚜酮几乎立即产生口针阻塞效应,立刻停止取食,并最终饥饿致死,而且此过程是不可逆转的。因此,吡蚜酮具有优异的阻断昆虫传毒功能。尽管目前对吡蚜酮所引起的口针阻塞机制尚不清楚,但已有的研究表明这种不可逆的"停食"不是由于"拒食作用"所引起。经吡蚜酮处理后的昆虫最初死亡率是很低的,昆虫"饥蛾"致死前仍可存活数日,且死亡率高低与气候条件有关。试验表明,药剂处理3小时内,蚜虫的取食活动降低90%左右,处理后48小时,死亡率可接近100%。 吡蚜酮对害虫具有触杀作用,同时还有内吸活性。在植物体内既能在木质部输导也能在韧皮部输导;因此既可用作叶面喷雾,也可用于土壤处理。由于其良好的输导特性,在茎叶喷雾后新长出的枝叶也可以得到有效保护。 |
|
保质期 | 两年 | |
规格 | 95%,50%WDG | |
包装 | 25公斤纸板桶,客户指定包装 |